第407章 兵发成都 5000字更新 (第1/2页)
成都现在已经不是大西的京师了。
去年也就是1646年,张献忠中了林毅的妙计,被诱出成都到了均州一带,被高桂英和李岩设计擒住,连同他的干儿子李定国押送到了大明的京师,现在张献忠在燕京被打入死牢。
大西少了张献忠群龙无首,但实力仍然很强大。
毕竟张献忠跟李自成齐名,论实力张献忠的大西一点也不次于李自成的大顺。
只是张献忠被抓,手下还有几十万人马,能征惯战的大将比比皆是,林毅最清楚信口就能说出几个,而且在穿越之前林毅对有关张献忠的连环画小说影视没少看。
为了瓦解大西的残余势力,林毅运筹帷幄再施妙计,下令在张献忠和李定国被押送往京师的途中,将李定国巧妙施放,让他天衣无缝地找到机会逃脱。
李定国回到大西之后,果然与孙可望闹翻。
皇上被抓,大西群龙无首,其残余又分化为两派,孙可望作为皇长子,国不可一日无主,主张先登基后伐明。但是这毕竟太露骨,因此狡猾的孙可望不好直说,而是找代言人,这就是他的心腹艾能奇等人。
但是李定国不同意,因为他看出了孙可望的不可告人之野心,他主张先拯救父皇,然后再说登基之事,父皇现在在大明手里,他们不去解救却忙于登基坐殿之事,实属大逆不道。作为二哥他把四弟艾能奇骂了一顿。
李定国义正词严,占据了仁义道德的制高点,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。
孙可望的登基明显是怀有私心,将来即便是把张献忠在救回来,他还能当得了皇帝吗?这是傻子用脚趾头想一想都能想起来的事情,因此谁会相信孙可望登记之后会全力以赴的解救张献忠呢?
但是文武百官心里清清楚楚,但是很多人都是敢怒不敢言,只有李定国敢说话。
李定国当着文武的面把艾能奇骂了一顿,实际上李定国这是含沙射影,矛头指向是孙可望。
孙可望心里当然清楚,登基梦被阻,他狠透了李定国。
其实他和李定国的矛盾由来已经久,孙可望为人奸狡。
张献忠好收干儿子,这些年遇到有出息的就收到麾下,他的干儿子不知道具体有多少,但是最有出息的就是四个,孙可望是老大,李定国是老二,老三刘文秀,老四是艾能奇。
大西建国之后,这四个干儿都封了王。但是孙可望是王中之王,作为皇上的干长子,这是他比那三王的优势,而且论文论武论战功,孙可望也当之无愧。
因此张献忠又给他加上监军职衔,让他节制文武,这样孙可望就成了大西集团中除张献忠之外的头号权臣,包括李定国在内的三大王都得受孙可望的节制。
但是大西建国前后这几年孙可望明显感到了一些压力,原因是李定国的崛起。
以前的李定国乳名张玉儿,在孙可望眼中是小毛孩子,但是后来不一样了,李定国出落成了少年英雄,10岁就参军的他,十五岁就乔装改扮深入敌后立下大功,十七岁就能率领两万大军独挡一面,深受张献忠的器重和喜爱。
特别是这两年,李定国屡立奇功,先后被张献忠擢升为安西大大统领、安西王。
张献忠对李定国的宠爱让孙可望心存芥蒂,他们哥俩从那时就有了隔阂。
李定国地位飙升,而且李定国长得也好,少年英俊,而孙可望长得像一口地缸。李定国为直爽,性格开朗,待人谦和,有君子之风。孙可望为人奸诈,因此支持李定国的人越来越多,很多以前是孙可望的人,也倒向李定国这边。
孙可望大为恼火,就觉得这个李定国迟早对他是个威胁,因此就暗中拉帮结派,排挤李定国,对此李定国早有觉察,心中也有数。
但是有张献忠在,孙可望和李定国谁也不敢太过份,只敢暗中相斗,有一次两个人以狩猎为名,还进行了一场小规模的较量,为了一头梅花鹿,论箭术孙可望不占上风,最后两个人还直接较手了,论马上拼杀,孙可望的两只大鸡爪也干不过李定国的方天戟。
怀狠在心的孙可望后来又给李定国暗中下套,但是李定国计高一筹没上当,兄弟二人积怨愈深。
这次李定国病倒在军营,张献忠亲自带着御医离开成都到千里之外的均州大营探望李定国,孙可望就不赞成,心中也极不痛快,他觉得父皇心中的天平已经倒向李定国了。
没想到这次张献忠一去不复返,李定国病倒是假,高桂英和李岩等人来投也是假,这都是林毅之计,李定国和张献忠双双被明军擒住,孙可望得到噩耗后表面上着急,其实他内心里有幸灾乐祸的成份。
但是现在张献忠出事了,两个人的矛盾就捂不住了。因此李定国死里逃生,从明军的囚车里好不容易回到了成都,如龙回大海,但是孙可望见面就要杀他,罪名是莫须有,多亏刘文秀舍命相救,那一次又加深了二人的矛盾。
李定国和刘文透拉走一部分人马占据宜昌,成都只剩下孙可望,赶走了李定国,并把李定国和刘文秀定为反叛,然后孙可望继续打算在成都称帝。
但这时大批的明军杀到了,领兵督师的当然是高桂英,军师是李岩,一二十万明军来势汹汹,而此时大西军闹分裂,双方开战,孙可望连吃败仗。
眼看明军就打到成都了,狡猾的孙可望就想到了李定国,觉得必须得联合李定国才能对抗明军,因此他亲自修书一封,派人送到宜昌李定国之手,赔礼道歉,痛阵利害,兄弟之情跃然纸上,李定国以大局为重果然不计前嫌出兵了,两股大西军合在一起,这哥俩联手果然让高桂英和李岩吃了败仗。
但是好景不长,明军这一败走,孙可望和李定国的矛盾又尖锐了,他们两个就像沙土和粘土一样捏不到一块儿。
原因是他们还得商议下一步的打算,孙可望又要登基,李定国主张继续进兵追歼明军,两派毫不退让,势同水火,一场大战在所难免。
但是论实力孙可望相对雄厚,这些年孙可望作为张献忠最信任的皇长子,虽然这个皇长子是干的,但是张献忠没有亲儿子,这就相当于他的亲儿子,这些年的浴血奋战,共进共退,张献忠早就把这四个儿子视为了亲生儿子。
孙可望这些拉帮结派,除了艾能奇,手下有十几万人追随者,实力非常雄厚,李定国这边除了刘文秀外,现在手下也有十多万拥护者,这样大西京师城都就成了他们两派的一争高下之地。
一场大战互有伤亡,消耗的当然是大西军的势力。
正在这时,高桂英和李岩率领明军卷土重来,一下把大西军杀得大败,这次连大西军的老巢都都丢了。
这哥俩分裂之后,实力大减,根本不是明军的对手,高桂英和李岩节节胜利,一直把大西军的残余赶出了四川。
最后李定国带着一支残兵败将占据了贵州,仍然打着大西的旗号,要与大明决战到底,挽救大西,拯救他的父皇张献忠,因此他在贵州招兵买马,积草屯粮,积蓄力量,等待时机。
孙可望带着一支残兵败将,跑进了云南,想占据云南跟明军纠缠,但是当时云南王沐天波不答应,带着当地的好几万土司军队又跟孙可望干上了,哪知道受到重创的孙可望连沐天波也打不过,想再去联合李定国,也没脸了。
孙可望只好钻了山林,走投无路,濒临灭亡之际,突然得到消息,缅地王莽达和莽白也开始争皇位了,双方兵戎相见,莽白实力不抵,孙可望就派人联系莽白,表示全力支持莽白,杀败了莽达夺得了皇位,莽白继位后全力支持孙可望,与沐天波再次对阵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